分享好友 初中学习首页 频道列表

人教版初二上册数学课件教案

数学  2022-12-06 12:260

人教版初二上册数学课件教案

#初二# 导语】学习既困难,也并不困难。获取知识与经历固然简单,但我们的追求绝不该是如此浅层的学习,而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则要求我们沉静下来,去体悟、去思考、去运用,才能提升自我、充实灵魂,使品格高尚,要求我们拥有孔子般“木车的激情”,才能找到学习的意义和生命的本真。本篇文章是®乐学笔记为您整理的《人教版初二上册数学课件教案》,供大家阅读。



1.人教版初二上册数学课件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的

  1、掌握菱形概念,知道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及性质1、2;会用这些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会计算菱形的面积。

  3、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4、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菱形的性质1、2。

  2、教学难点:

  菱形的性质及菱形知识的综合应用。

  三、课堂引入

  1、(复习)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矩形?平行四边形和矩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其实还有另外的特殊平行四边形,请看演示:(可将事先按如图做成的一组对边可以活动的教具进行演示)如图,改变平行四边形的边,使之一组邻边相等,从而引出菱形概念。

  菱形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强调】菱形(1)是平行四边形;(2)一组邻边相等。

  让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所见到过的菱形的例子。

  四、例习题分析

  例1(补充)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F是AB上一点,DF交AC于E。

  求证:∠AFD=∠CBE。

  证明:∵四边形ABCD是菱形,

  ∴CB=CD,CA平分∠BCD。

  ∴∠BCE=∠DCE。又CE=CE,

  ∴△BCE≌△COB(SAS)。

  ∴∠CBE=∠CDE。

  ∵在菱形ABCD中,AB∥CD,∴∠AFD=∠FDC

  ∴∠AFD=∠CBE。

  例2(教材P108例2)略

  五、随堂练习

  1、若菱形的边长等于一条对角线的长,则它的一组邻角的度数分别为。

  2、已知菱形的两条对角线分别是6cm和8cm,求菱形的周长和面积。

  3、已知菱形ABCD的周长为20cm,且相邻两内角之比是1∶2,求菱形的对角线的长和面积。

  4、已知:如图,菱形ABCD中,E、F分别是CB、CD上的点,且BE=DF。求证:∠AEF=∠AFE。

  六、课后练习

  1、菱形ABCD中,∠D∶∠A=3∶1,菱形的周长为8cm,求菱形的高。

  2、如图,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13cm的菱形,其中对角线BD长10cm,求(1)对角线AC的长度;(2)菱形ABCD的面积。

2.人教版初二上册数学课件教案 篇二


  教学目的

  通过分析储蓄中的数量关系、商品利润等有关知识,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重点、难点

  1.重点:

  探索这些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由此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难点:

  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储蓄中的利息、本金、利率、本利和等含义,关系:利息=本金×年利率×年数

  本利和=本金×利息×年数+本金

  2.商品利润等有关知识。

  利润=售价—成本;=商品利润率

  二、新授

  问: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年利率为2.43%的二年期定期储蓄,今年到期后,扣除利息税,所得利息正好为小明买了一只价值48.6元的计算器,问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多少元?

  利息—利息税=48.6

  可设小明爸爸前年存了x元,那么二年后共得利息为

  2.43%×X×2,利息税为2.43%X×2×20%

  根据等量关系,得2.43%x·2—2.43%x×2×20%=48.6

  问,扣除利息的20%,那么实际得到的利息是多少?扣除利息的20%,实际得到利息的80%,因此可得

  2.43%x·2.80%=48.6

  解方程,得x=1250

  例: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折(即按标价的80%)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那么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

  大家想一想这15元的利润是怎么来的?

  标价的80%(即售价)-成本=15

  若设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x元,那么

  每件服装的标价为:(1+40%)x

  每件服装的实际售价为:(1+40%)x·80%

  每件服装的利润为:(1+40%)x·80%—x

  由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1+40%)x·80%—x=15

  解方程,得x=125

  答:每件服装的成本是125元。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5页,练习1、2。

  四、小结

  当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要弄清题意,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然后分析数学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由此列出方程;求出所列方程的解;检验解的合理性。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首先寻找“等量关系”。

3.人教版初二上册数学课件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会解简易方程,并能用简易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通过代数法解简易方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3.通过解决问题的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简易方程的解法;

  难点: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地列出方程并求解。

  二、重点、难点分析

  解简易方程的基本方法是: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适当的数;将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适当的数。最终求出问题的解。

  判断方程求解过程中两边加上(或减去)以及乘以(或除以)的同一个数是否“适当”,关键是看运算的第一步能否使方程的一边只含有带有未知数的那个数,第二步能否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未知数,即求出结果。

  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是以列代数式为基础的,关键是在弄清楚题目语句中各种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选取适当的未知数,然后把与数量有关的语句用代数式表示出来,最后利用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并求解。

  三、知识结构

  导入方程的概念解简易方程利用简易方程解应用题。

  四、教法建议

  (1)在本节的导入部分,须使学生理解的是算术运算只对已知数进行加、减、乘、除,而代数运算的优越性体现在未知数获得与已知数平等的地位,即同样可以和已知数进行加、减、乘、除运算。对于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即可。

  (2)解简易方程,要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础上,理解何种形式的方程在求解过程中方程两边选择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以及何种形式的方程在求解过程中两边选择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适当的数”的选择了。通常,整式方程并不需要检验,但为了学生从一开始就养成自我检查的好习惯,可以让学生在草稿纸上检验,同时也是对前面学过的求代数式的值的复习。

  (3)教材给出了三道应用题,其中例4是一道有关公式应用的方程问题。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关键在引导学生加深对代数式的理解基础上,认真读懂题意,弄清楚题目中的关键语句所包含的各种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恰当地设未知数,用代数式表示数学语句,依据相等关系正确的列出方程并求解。

  (4)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学作用,可以参考运用相关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列简易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的整个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理解。此外,通过应用投影仪、幻灯片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对知识点的掌握。

  五、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

  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弄清题意和题目中的已知数、未知数,用字母(如x)表示题目中的一个未知数。

  (2)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

  (3)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列出需要的代数式,从而列出方程。

  (4)解这个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5)写出答案(包括单位名称)。

  概括地说,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一般有“设、列、解、验、答”五个步骤,审题可在草稿纸上进行。其中关键是“列”,即列出符合题意的方程。难点是找等量关系。要想抓住关键、突破难点,一定要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努力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人教版初二上册数学课件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经历用数格子的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力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的推理的意识及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勾股定理的由来,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难点:勾股定理的发现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入课题

  出示投影1(章前的图文p1)教师道白: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的贡献,并结合课本p5谈一谈,讲述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介绍商高(三千多年前周期的数学家)在勾股定理方面的贡献。

  出示投影2(书中的P2图1—2)并回答:

  1、观察图1-2,正方形A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正方形B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正方形C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2、你是怎样得出上面的结果的?在学生交流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直接发问:

  3、图1—2中,A,B,C之间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交流后形成共识,教师板书,A+B=C,接着提出图1—1中的A.B,C的关系呢?

  二、做一做

  出示投影3(书中P3图1—4)提问:

  1、图1—3中,A,B,C之间有什么关系?

  2、图1—4中,A,B,C之间有什么关系?

  3、从图1—1,1—2,1—3,1|—4中你发现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后,教师总结:

  以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和,等于以斜边的正方形面积。

  三、议一议

  1、图1—1、1—2、1—3、1—4中,你能用三角形的边长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吗?

  2、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的关系吗?

  在同学的交流基础上,老师板书:

  直角三角形边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就是的“勾股定理”也就是说: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a,b,斜边为c。那么我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的直角边为勾,较长的为股,斜边为弦,这就是勾股定理的由来。

  3、分别以5厘米和12厘米为直角边做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测量斜边的长度(学生测量后回答斜边长为13)请大家想一想(2)中的规律,对这个三角形仍然成立吗?(回答是肯定的:成立)

  四、想一想

  这里的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指的是屏幕的长吗?只的是屏幕的款吗?那他指什么呢?

  五、巩固练习

  错例辨析:

  △ABC的两边为3和4,求第三边

  解:由于三角形的两边为3、4

  所以它的第三边的c应满足=25

  即:c=5

  辨析:(1)要用勾股定理解题,首先应具备直角三角形这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可本题△ABC并未说明它是否是直角三角形,所以用勾股定理就没有依据。

  (2)若告诉△ABC是直角三角形,第三边C也不一定是满足,题目中并为交待C是斜边,综上所述这个题目条件不足,第三边无法求得。

5.人教版初二上册数学课件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推论;

  2.弄清三角形按角的分类,会按角的大小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3.通过对三角形分类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数学分类的基本思想,并会用方程思想去解决一些图形中求角的问题。

  4.通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

  5.通过对定理及推论的分析与讨论,发展学生的求同和求异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联系与转化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推论。

  教学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教学用具:

  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

  互动式,谈话法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自然引入

  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发现新知识创造一个的心理和认知环境。

  问题1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我们已经明确了,而且利用上述关系解决了一些几何问题,那么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何关系呢?

  问题2你能用几何推理来论证得到的关系吗?

  对于问题1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回答出来(小学学过的),问题2学生会感到困难,因为这个证明需添加辅助线,这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的新知识―――“辅助线”。教师可以趁机告诉学生这节课将要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板书课题)

  新课引入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本节课从旧知识切入,特别是从知识体系考虑引入,“学习了三角形边的关系,自然想到三角形角的关系怎样呢?”使学生感觉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自然合理。

  2.设问质疑,探究尝试

  (1)求证: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

  让学生剪一个三角形,并把它的三个内角分别剪下来,再拼成一个平面图形。这里教师设计了电脑动画显示具体情景。然后,围绕问题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问题1观察:三个内角拼成了一个什么角?

  问题2此实验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转化为一个平角)

  问题3由图中AB与CD的关系,启发我们画一条什么样的线,作为解决问题的桥梁?

  其中问题2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对于问题3学生经过思考会画出此线的。这里教师要重点讲解“辅助线”的有关知识。比如:为什么要画这条线?画这条线有什么作用?要让学生知道“辅助线”是以后解决几何问题有力的工具。它的作用在于充分利用条件;恰当转化条件;恰当转化结论;充分提示题目中各元素间的一些不明显的关系,达到化难为易解决问题的目的。

  (2)通过类比“三角形按边分类”,三角形按角怎样分类呢?

  学生回答后,电脑显示图表。

  (3)三角形中三个内角之和为定值,那么对三角形的其它角还有哪些特殊的关系呢?

  问题1直角三角形中,直角与其它两个锐角有何关系?

  问题2三角形一个外角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有何关系?

  问题3三角形一个外角与其中的一个不相邻内角有何关系?

  其中问题1学生很容易得出,提出问题2之后,先给出三角形外角的定义,然后让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并书写证明过程。

  这样安排的目的有三点:第一,理解定理之后的延伸――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模仿定理的证明书写格式,加强学生书写能力。第三,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三角形三个内角关系的定理及推论

  通过上面四个例题的分析与讨论,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掌握与提高,同时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练习、讲评等教学环节中,形成师生之间的、学生之间的“双向反馈”是很重要的。

  5.小结

  通过设置问题:“本节在知识方面以及在思想方法方面你有怎样的收获?”师生以谈话交流的形式进行小结。强调学生注意:辅助线的作用及运用定理及推论解决问题时,要善于抓住条件与结论的关系。

查看更多关于【数学】的文章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图文资讯
热门推荐
优选好物
更多热点专题
更多推荐文章
初一下册数学配套作业本答案参考2016
第6章 一元一次方程§6.1 从实际问题到方程一、1.D 2. A 3. A二、1. x = - 6 2. 2x-15=25 3. x =3(12-x)三、1.解:设生产运营用水x亿立方米,则居民家庭用水(5.8-x)亿立方米,可列方程为:5.8-x=3x+0.62.解:设苹果买了x千克, 则可列方程为: 4x+3(5-x)=17

0评论2022-09-22729

2016初一年级下册数学作业本答案
第6章 一元一次方程§6.1 从实际问题到方程一、1.D 2. A 3. A二、1. x = - 6 2. 2x-15=25 3. x =3(12-x)三、1.解:设生产运营用水x亿立方米,则居民家庭用水(5.8-x)亿立方米,可列方程为:5.8-x=3x+0.62.解:设苹果买了x千克, 则可列方程为: 4x+3(5-x)=17

0评论2022-09-22611

七年级下数学配套作业本答案参考
第6章 一元一次方程§6.1 从实际问题到方程一、1.D 2. A 3. A二、1. x = - 6 2. 2x-15=25 3. x =3(12-x)三、1.解:设生产运营用水x亿立方米,则居民家庭用水(5.8-x)亿立方米,可列方程为:5.8-x=3x+0.62.解:设苹果买了x千克, 则可列方程为: 4x+3(5-x)=17

0评论2022-09-22503

数学下册作业本初一年级答案
第6章 一元一次方程§6.1 从实际问题到方程一、1.D 2. A 3. A二、1. x = - 6 2. 2x-15=25 3. x =3(12-x)三、1.解:设生产运营用水x亿立方米,则居民家庭用水(5.8-x)亿立方米,可列方程为:5.8-x=3x+0.62.解:设苹果买了x千克, 则可列方程为: 4x+3(5-x)=17

0评论2022-09-22750

初一上册数学知识点:第二章一元一次方程
这篇关于初一上册数学知识点:第二章一元一次方程,是®乐学网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第二章 一元一次方程2.1从算式到方程2.1.1一元一次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

0评论2022-09-22523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归纳
这篇关于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归纳,是©乐学网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知识点归纳】一、方程的有关概念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叫做方程.2.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x,未知数x的指数都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

0评论2022-09-22877

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二元一次方程组
这篇关于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二元一次方程组,是®乐学网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第八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目标与要求  1.认识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  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会求二元一次方程的正整数

0评论2022-09-22897

2016年七年级第二学期数学作业本参考答案
一、请细心推敲,写出正确结果(每小题3分,共27分)  1、若xa-b-2-2ya+b=3是二元一次方程,则a=________。  2、已知方程3x+5y-3=0,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y,则y=________.  3、若 +(2x-y)2=0,则x2-y=________.  4、方程5x+7y=21有________组解.  5、甲

0评论2022-09-22817

七年级下册数学同步作业本答案人教版
第6章 一元一次方程§6.1 从实际问题到方程一、1.D 2. A 3. A二、1. x = - 6 2. 2x-15=25 3. x =3(12-x)三、1.解:设生产运营用水x亿立方米,则居民家庭用水(5.8-x)亿立方米,可列方程为:5.8-x=3x+0.62.解:设苹果买了x千克, 则可列方程为: 4x+3(5-x)=17

0评论2022-09-22808

初一上册数学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
这篇关于《初一上册数学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是®乐学网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目标与要求  1.通过处理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  2.初步学会如何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了解方程的概念; 

0评论2022-09-22605

初一上册数学第二章《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点
这篇关于初一上册数学第二章《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点,是®乐学网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第二章 一元一次方程2.1从算式到方程2.1.1一元一次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

0评论2022-09-22901

初中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知识点
以下是®乐学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知识点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第二章 一元一次方程2.1从算式到方程2.1.1一元一次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分

0评论2022-09-22948

2014年初一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点
©乐学网为大家整理的2014年初一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点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更多最新信息请点击初一考试网一、目标与要求1.通过处理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2.初步学会如何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了解方程的

0评论2022-09-22843

初一年级上册数学课堂作业本答案
参考答案 第二十一章 二次根式  §21.1二次根式(一)  一、1. C 2. D 3. D  二、1. ,9 2. , 3. 4. 1  三、1.50m 2.(1) (2) >-1 (3) (4) §21.1二次根式(二)  一、1. C 2.B 3.D 4. D  二、1. , 2.1 3. ; 三、1. 或-3  2.(1) ;(2)5; (3) ; (4)

0评论2022-09-22322

2014年七年级数学上册重要知识点
©乐学网为大家整理的2014年七年级数学上册重要知识点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更多最新信息请点击初一考试网二元一次方程组1.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未知数项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是二元一次方程.注意:一般说二元一次方程有无数个解.2.二元一

0评论2022-09-22829

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点
©乐学网为大家整理的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点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更多最新信息请点击初一考试网2.1从算式到方程2.1.1一元一次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实际问

0评论2022-09-22506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