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高中学习首页 频道列表

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三重要知识点

高二历史  2022-02-25 09:110

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三重要知识点

【#高二# 导语】高二本身的知识体系而言,它主要是对高一知识的深入和新知识模块的补充。以数学为例,除去不同学校教学进度的不同,我们会在高二接触到更为深入的函数,也将开始学习从未接触过的复数、圆锥曲线等题型。©乐学网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三重要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篇一】

  北朝(439-581)东魏—北齐(灭于北周)

  西魏—北周(灭于隋)

  东晋(317-420)建康—南朝(420-589)(宋齐梁陈—灭于隋)

  隋(581)

  二.阶段特征:封建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三.特征表现

  政治

  ①朝代更替频繁

  ②北方战乱多(西晋八王之乱,在黄河洛阳一带),南方相对稳定。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的典型途径。

  背景: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⑵民族融合;⑶社会矛盾尖锐;⑷柔然强大的威胁。

  内容:⑴均田制(赋税制度:租调制)

  条件:政府能够掌握、支付大批的无主荒地

  内容: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徭役兵役。

  影响:抑制土地兼并。

  ⑵三长制:内容:废除旧的基层统治机构——宗主都护制,改行三长制;

  设里长、邻长、党长,即三长;

  三长直属州郡

  影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⑶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任期考核制

  ⑷迁都洛阳

  意义:⑴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⑵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繁荣的景象;

  ⑶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

  农业:

  北方:由于战乱,北方生产遭到破坏,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南方:发展,和北方趋于平衡。

  原因:①中原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补充了南方的劳动力,促进农业发展(根本)。

  ②南方相对安定,战乱少;

  ③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

  ④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⑤江南各族人民共同劳动;

  表现:①稻麦兼种水路互补的作物体系初步形成;

  ②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

  ③农业发展带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④南方出现大城市,如建康。

  作用:南北方经济趋于平衡。

  手工业:

  灌钢法(南北朝):表明我国冶铁技术的进步

  白瓷(南北朝)

  商业:

  总体来说不活跃,但南方商品经济有一定发展。

  北方:洛阳(北魏孝文帝改革)

  南方:建康(南方社会相对稳定)

  文化思想:

  A.儒学出现危机,玄学盛行。

  原因:社会动荡,人们寻找精神寄托,转向求佛求道;儒学本身弊端。

  表现:佛道盛行;儒学弊端。

  B.佛教和道教的盛行。

  文艺:

  书法:魏晋南北朝,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出现士人群体,特立独行。

  特点:表现个人意境,具有写意性。

  代表:王羲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绘画:魏晋南北朝出现凸显个性的文人画。

  特点:注重写意及个性表达。

  代表: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女史箴图》提出“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

  文学:骈体文注重对仗排比,文采华丽。

  科技:

  数学:祖冲之(南朝)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世界1000年之久。

  农学:贾思勰(北朝)《齐民要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农业、畜牧业生产经验,提出了因地制宜、多种经营的宝贵思想。

【篇二】

  一、新思潮的萌发

  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编译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海国图志》,成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2、魏源与《海国图志》: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着,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启迪了人们的思想。

  二、维新思想

  1、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1)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借助孔子宣传变法,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其思想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

  (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反对因循守旧。

  (3)严复:翻译《天演论》,根据进化论宣传变法。

  2、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了变法运动的进行,促进了思想解放。

  三、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与主要内容:

  (1)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宣传“民主科学”(德先生-democracy,赛先生-science);提倡新道德和新文学;发表《文学革命论》。

  (2)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

  (3)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倡导白话文。

  (4)鲁迅:写出《狂人日记》《孔乙己》,把反封建与白话文结合起来。

  (5)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

  (言论:陈独秀-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

  2、新文化运动影响:思想解放,民众觉醒,文化转型,马克思主义传播。

  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五四前: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2)五四后: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宣传;与胡适的“问题与主义”之争。

  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思想解放,工人运动,中共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

查看更多关于【高二历史】的文章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图文资讯
热门推荐
优选好物
更多热点专题
更多推荐文章
高一数学五大解题思路总结
【#高一# 导语】也许同学们正迷茫于怎样复习,©乐学网为大家带来高一数学五大解题思路,希望大家认真阅读,巩固复习学过的知识!  高考数学解题思想一:函数与方程思想  函数思想是指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分析和研究数学中的数量关系,通过建立函数关系(

0评论2022-09-21653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