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运营教程首页 频道列表

做了5年的运营,你的成长却远不及一个运营新人?

运营管理  2019-11-12 08:480

a125 做了5年的运营,你的成长却远不及一个运营新人?

 

最近,1个BAT的朋友向我吐槽在公司已做了5年的运营,但是最近的1次内部提升却失败了。最使人愁闷的是被提名的是1个刚工作两年的90后小朋友。但是,我其实很能理解这个事实。

由于,互联网在充分赋能每一个个人的同时,也一样在加速放大每一个人的能力。这早

 

已不是1个看资格的时期了,他人的工作经验虽然短,但是自我迭代的速度可能比你快10倍。

就运营这个领域来说,也一样如此。核心是你对运营理解的层次已决定了你能走多远。针对我朋友的困惑,我借助了多元思惟模型,画了下运营域的能力层次模型,希望能够帮助他精准的定位现在所处的阶段和未来应当发展的方向。

a216 做了5年的运营,你的成长却远不及一个运营新人?

 

运营套路

 

大部份刚上手的运营新人,1开始都希望能迅速学习1些能够上手的运营套路,因此在很长时间也都停留在这个层级,进行比方“点”状的思考。

比如提到拼多多,大家都以为它主要是靠裂变拉新来取得增长的。因此也希望立刻在自己的产品中引入裂变的方式来驱动业务的增长。又或看到淘宝、支付宝这两年在下沉34线城市,恍如这波红利不捉住也会马上消失,因而乎也积极探索在34线城市的增长潜力。

这样做带来的直接结果,从外部来看可能会由于引诱下载被微信给封杀,对企业内部,更致命的是,如果没有弄清楚你的产品所处的增长阶段,即便引来了大量的用户,但是都留不住的。流量在产品没有确认是不是能给用户带来核心价值的时候,就好比是1种毒药,加速了你的业务的死亡。

为何很多人还是愿意停留在这个阶段呢?我料想,大概是由于易上手,且不需要你过量的思考(不要忘记,人性都是怠惰的,能不用脑就不用脑)。

由于随着市场上渠道的红利,或某种技术周期的红利,总有这类好的运营增长案例出现出来。如果你能轻易的复制到你的产品上去,为何不去使用呢?因而乎,看他人在做鼓励,撒钱给用户。自己也做一样的事情。他人在产品里面引入游戏化来拉升保存,种果树。自己也照葫芦画瓢,养个动物啥的。

这样做之所以不可行,主要是由于在没有理解运营的本质和1些方法论的边界的时候,病急乱投医反而容易走火入魔,误入歧途。

 

运营方法论

随着运营这个领域在国内的发展,加上国外增长黑客的概念被愈来愈多的中国企业所接受,人们也开始逐步总结和提炼运营的方法论,在“线”的层级进行思考。比如AARRR增长模型,或RARRR增长模型。

因而我们对运营的理解开始渐渐的进化到了下1个层级。就是对这个运营框架的思考。有了这个全局的认识,能够更好的在方法论层面指点我们如何去利用各种套路。

比如,如《增长黑客》的作者肖恩所讲,产品增长的条件是到达PMF(产品市场匹配),也就是产品本身从长时间来看要能够给用户带来核心价值,否则再快的增长也是没成心义的。

理解了这个增长的边界后,我们就根据用户生命周期把运营的职责大概划分为拉新,激活,保存,变现和裂变传播5个阶段,统称为AARRR模型。这套模型便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实际如何进行运营我们的产品,同时也是指点我们如何搭建增长团队的根据。

可是,理解到这1层就算对运营精通了吗?

在我看来,还远远没有。这顶多说你只是1名合格的运营人员。

 

思惟模式

即便有了运营方法论,有时候你还会有没有从下手的感觉。比如,有次我和朋友探讨要如何做好保存这个事情。事实上,保存只是结果。就好比你要减肥,不能只说每天就跑步就能够了。要分析本身,哪些因素致使你的肥胖然后对症下药。

运营也是如此,如果要提升保存,就要找到它的因变量。这里抛开产品应当首先带来长时间价值不讲,影响长时间保存的主要因素包括用户的激活,初期保存和召回。

拿初期保存来讲,如何提升用户的初期保存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会首先想到保存的问题本质上是如何让你的产品被用户记住且有动力使用的问题。如何被用户记住呢?有无甚么理论是研究用户的记忆是如何“保存”呢?这里,我想到了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其实心理学家早已对用户记忆的问题有了研究,我们只要把研究成果利用在运营实践上就能够了。具体就是两个关键词:重复和连接。

a314 做了5年的运营,你的成长却远不及一个运营新人?

 

 

重复就是要在用户的初期在不同的场景下尽量频繁的去提示用户。我们可以通太短信触达,app通知和用户刚开始接触用户要求用户设置提示的方式来实现(这里你可能会想到为何很多产品1开始会要求用户逐日签到领嘉奖了吧)。其次,就是建立你的产品和用户生活场景的连接。

一样,在如何触发用户对产品产生行动的时候,我们可以鉴戒福格模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搜索了解下。这里,总结1下,我希望强调的核心是,当我们能够在认知上更往下沉1层的时候,能够通过1些理论、思惟模型去思考的时候,我们能够得到更加有效,可靠且可落地的线索。这个时候,我们是站在1个“面”的层面去思考问题,思考的宽度自然会比上1个层次更广阔。

 

底层原理

如果再往下挖,挖到最底层的话,那就是来自基础学科的基础理论了。这也是查理芒格所推重的,通过这类有各个学科的基础所构成的多元思惟模型,来进行跨学科的攻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比如,特斯拉的开创人埃隆马斯克常常提到的物理学的第1性原理。本质上就是还原论,如何把事物进行层层拆解到最小颗粒度,然后再通太重构从而带来质的改变。对运营也是1样的。运营的1个核心技能就是会拆解。

如果你希望达成你的MAU或DAU的指标,核心就是能够把这个公式逐层拆解。比如MAU等于这个月的新增,上个月的保存和召回减去上个月的流失。把1个关键指标拆解成若干2级指标,然后再把2级指标进行层层细分,进而你就知道如何通过在业务上某个点的操作,理解它如何对业务的全局产生影响了。

 

总结

既要低头走路,也要抬头看天。

阿里巴巴有句话叫“借假修真”。我们寻求的不但是结果,更要重视本身对知识的沉淀和思考。能够提炼成自己的思惟模型,并从底层原理上思考为何这样会有效。越在思惟的底层,你的价值也就越大,你比他人在认知上的迭代速度也就越快。

1个人的成长不是看他学习或积累了多少知识,而是看他是不是能够通过掌握思惟模型和底层原理来有效的解决问题。

在这个时期,真正利害的人,历来都不是靠岁月去磨练的。

查看更多关于【运营管理】的文章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图文资讯
热门推荐
优选好物
更多热点专题
更多推荐文章
更多推荐